更加妲己的气息。
看来没少交际忽悠洋鬼子。
郭帆从08年初的柏林影展后就被泛亚电影学院路院长塞到了好莱坞剧组,经历了《钢铁侠》和《阿凡达》两部电影的实习锤炼。
同学陆洋提前几个月回国,经过答辩和学院的投资委员会通过,已经获准拍摄个人第一部长片《绣春刀》,被赋予更重任务的赛博妲己直到一周前才踏上归程。
路老板冲郭帆点了点头,看着围过来的赵飞等人笑道:“大伙儿发的祝贺短信都收到了,非常感谢,阿飞——”
他转头招呼,“糖果给大家发一发,今晚全体都有,剧组集体聚餐!”
“好!”
“导演牛逼!”
“吃糖了吃糖了,沾沾路导家的喜气!”
郭帆腆着脸上来帮阿飞发糖:“路导,看我这回来的时机多好,喜糖吃了饭也没落下。”
“你多精啊!”路老板戏谑道:“下午就要看看你学了哪些真本事了啊,别光精在嘴皮子上。”
“那不可能!”郭帆信誓旦旦地贫嘴:“我在卡车司机那儿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厕所里贴的流程图恨不得都偷拍下来。”
“什么纳威人的动作数据库、潘多拉星球的生物发光参数、面部捕捉点阵算法等等,一堆!”
路宽皱眉道:“你都学会了?”
“不是。”赛博妲己说话大喘气:“学会也太难了些,不过要是叫我做导演,我起码能分辨这些技术的好坏,知道怎么用合适些。”
“这还差不多,没学会是好事,要真学会你也就废了!”
郭帆愣住了:“路导,您这是……”
路宽正色道:“要说叫你一年半载的就把好莱坞的顶尖技术吃透,那是说大话,更不是根本目的。”
他的目光穿过片场嘈杂的人流,落在远处绿幕前正在调试的MoCap设备上:
“技术是永远学不完的,《阿凡达》也只是应用了一部分而已,学院希望你和陆洋学习的是导演思维。”
“你所说的‘卡车司机’最值钱的不是那些前沿技术和数据库,是他如何用工业化思维解构幻想世界。”
路老板看着拍完一场戏正在搭建绿幕和特效设备的片场,跟今天在场唯一能理解他对好莱坞技术和工业化路线看法的郭帆多讲了几句。
他指向正在搭建的量子湮灭场景:“今天这场戏你应该也看过了,我们既要让观众相信球状闪电的科学性,又要呈现它超越物理规则的诡异美感。”
“卡梅隆会怎么做?他会先让生物学家设计纳威人的骨骼结构,再让材料学家计算潘多拉植物的荧光波长,最后才交给特效团队实现。”
“你要知道,科幻片的导演不是技术员,而是跨学科协作的总工程师。”
“我昨晚一边带孩子一边抓耳挠腮地看着这些技术参数,其实我也头疼得很。”
路宽敲了敲监视器边框:“但我们真正该学的不是Houdini的粒子算法,而是怎么把中科院物理所的理论模型、北航的流体力学模拟、补天映画的CG团队,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
郭帆眼睛渐渐亮起来,他想起在《阿凡达》片场看到的场景:
卡梅隆的工作日志里写满了与MIT教授的邮件往来,动作捕捉现场永远站着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