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铭臻示意门外的几名金吾卫上前,自己也一起加入,协助翻找。
楚潇潇几乎没有丝毫停顿,直接拿起一本卷宗开始仔细地翻阅起来,同时还不忘提醒帮忙的金吾卫:
“一定要看仔细,里面凡是感觉有一丁点不对劲的地方便马上汇报。”
“是!”
随后几人开始对这几大箱子的卷宗开始了查验与对照。
楚潇潇翻阅的速度很慢,目光锐利,不肯放过上面一丝一毫的细节…
每一页的记录、每一个数字、每一项具体的内容,甚至于墨迹的浓淡程度,笔记是否存在差异,林林种种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李宪也收起了往日里的散漫,在这一堆旧卷宗中认真寻找着蛛丝马迹。
他虽然对马场的具体内容不甚熟悉,但多年来混迹在六部和各寺监的甲库中批阅案牍,对于账目数字,文书格式甚至是人员的调动却极为通晓。
此番查阅,他尤其关注草料的采购源头和数量对比,包括与太仆寺及春官、夏官之间的往来信凭。
时间一点点流逝,没人知道过了多久,只听得官署院外的滴壶响了三次。
堂下站立的马场众人,眼神中各有各的忧思与悸动。
堂内静得可怕,只能听到纸张翻动发出的沙沙声,和官吏们轻微的喘息声。
楚潇潇首先注意到的便是关于军马粮草的记录,因为那片毒草就掺和在草料中。
近五年来,山丹军马场的草料采购源头主要来自三个方向…河西草场,凉州官仓,以及通过丝绸之路前来的西域商队,以回纥和粟特人为主。
数量、入仓时间、负责接收粮草的官吏名单还有这些草料最终的去向,都记录的颇为清晰。
“孙大人…这里本使有些疑问…”楚潇潇手中捧着一卷书册,眼睛在上面扫视了一圈,想到今日暴毙的马匹,所食正是以苜蓿为主的草料,于是转头问道。
“去年秋天,这批从西域‘康国’商队手中购得的苜蓿干草,数量较往年同期多了近三成,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孙康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答,“回勘验使大人,去年一整年,祁连山北麓遭遇春旱,整个河西牧草长势不佳,供不应求,朝廷虽对山丹军马场优先配比,但奈何数量有限…”
接着,他伸出手给楚潇潇指了一下身后桌子上放着的几本卷宗,接着解释道:
“故而,下官请示凉州刺史与都督府后,加大了西域草料的买卖数量,以补马食不足,此事有刺史府的批文,还有夏官尚书的亲笔回复,您尽可查验。”
随后便示意一旁的主簿,在桌上那堆卷宗中找出了相应的批复公文,手续齐全。
楚潇潇接过与李宪一同查看。
“行文,格式,入库记录皆无纰漏…”李宪盯着这几份批文看了好久,缓缓说道,
“与太仆寺存档的祁连山春旱、夏官关于河西军马场事的批复时间吻合,笔迹、印章所用也没有其他问题。”
楚潇潇微微颔首,暂时将这份卷宗放在了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