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奴人而言,曾经的汉家羸弱、怯懦,动不动‘和亲以求和平’;
汉人的民众即不骑马,也不射猎,而是拿着锄头在土里刨食,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
到了战场上,汉人军队总是连千人规模的骑兵都拿不出来,像一只笨重的蜗牛一样,被灵活的匈奴骑兵当陀螺抽。
但有一点,是哪怕匈奴人——哪怕如此看不起汉家、看不起汉人的匈奴人,都为之敬佩,愿意为之竖起大拇指的。
——汉人说话,那真是一口唾沫一个钉。
虽然战场上,汉人动不动就会示范什么叫‘兵不厌诈’,动用一些卑劣的阴谋诡计;
但只要不是在战场上,在其他时候的其他场景,汉人信守承诺,那真是没说的。
在包括匈奴人在内的游牧民族看来,这甚至有些令人理解不能。
——为了履行一个承诺,汉人可以豁出性命!
——穷困潦倒时,得到别人提供的一口食物,汉人就愿意在发达后,以海量财富回报,说是什么‘涌泉相报’!
——战士为国捐躯,临死前把遗孤托付给战友,战友为了能让这个孩子吃口好的,甚至宁愿自己挨饿!
这样的高风亮节,对于现阶段的游牧民族而言,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蠢。
没错,蠢。
因为在草原,在生存环境务必恶劣、生存难度无比巨大的草原,信重永远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同样不值钱的,还有礼义廉耻、道德品行之类。
在草原,真正值钱的,就是确实值钱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牛羊牧畜,比如奴隶、女人。
但不理解归不理解,游牧民族对汉人这种离谱的信守承诺,也同样有着本能的敬佩。
——草原没有‘信用’二字的生存土壤,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憧憬草原讲信誉、守信用的模样。
后世人常说:信用,是弱者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
因为信用,可以让强者无法出尔反尔,哪怕要欺压弱者,也得有所顾忌。
而在如今这个时代的草原,在游牧民族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这种照顾弱者、偏袒弱者的规则,无疑是十分令人向往的。
弱者总是大多数。
能照顾弱者的规则,也总是更容易得到广泛认同。
比如杀人要偿命,偷盗要受罚等,都是保护弱者不受强者侵害的社会公约。
甚至就连法律,本质上也同样是在保护占据‘大多数’的弱者,而非占据极少数的强者。
当然,前提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前提是强者无法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
那么,匈奴人眼中守信用、讲信誉的汉家,能为汉家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看看如今的河套就知道了。
——在占据河套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家都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投入。
仅仅只是一个‘表现最好的几人封侯’的承诺,便让河套地区的各部族头人,都挤破了脑袋,志要成为汉家稳定河套、掌控河套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