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换空间,前提是你能撑很久,对方撑不下去;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越来越强,对方会越来越弱。
而现如今,汉匈双方之间,谁才是更不怕拖,更不急于决战的那一方?
乍一看,好像是后勤补给成本更高、压力更大,且越往外打,就越吃力地汉家。
但事实上,无论是从国力的发展、积累,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明进程等方方面面来看,无疑都是汉家,才是更不怕打持久战的那一方。
——游牧之民打持久战,能打出个什么名堂?
有汉以来五十年,匈奴人在这个位面,做严格意义上的蓝星霸主,做了足足五十多年!
结果可倒好——称霸蓝星五十年,匈奴人愣是连数数字都没学会!
就连统计牛羊牧畜、计算畜牧群个体数量增长或降低这种最基本、最基础的人类文明技能,匈奴人都没能学会;
还是到了吕太后年间,汉家在和匈奴人和亲的过程中,不小心送了一个读过书的太监:中行说陪嫁去了草原,这才让匈奴人捡了便宜,学会了数牛羊,算盈亏。
就这么一个处于‘准人’阶段的游牧文明,再给他个三五十年,他又能怎样?
怕是要不了三五十年,就要被草原的‘八十年游牧政权周期律’给淘汰……
事实上,在‘开国之君’冒顿单于打下江山,并确立匈奴人草原霸主的地位之后,在第二代帝王:老上稽粥单于在位期间,匈奴人便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以及唯一一次文明进阶机会。
不同于其他严重偏科,满脑子打打杀杀,以丛林法则杀出来的游牧君主——老上稽粥单于,清楚地认识到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优越性,以及草原游牧文明的缺陷。
与此同时,老上单于无比清楚的认识到:农耕文明的厉害之处,便在于综合国力的积累速度与难度。
——为了摆脱贫困和羸弱,华夏农耕文明甚至不需要主动去做什么!
只需要‘什么都不做’,或者说是少折腾,就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年复一年的种地,华夏农耕文明就能迅速摆脱虚弱期,并水到渠成的强大起来。
反观草原游牧之民,生活在物资贫瘠的草原,和天争,和地争,和人争;
争来争去,物资总量就摆在那里,人口上限也同样摆在那里,根本就没有太高的发展上限。
只可惜,老上单于虽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却并没能在有生之年,找到真正的破局之法。
——放弃游牧文明的根,转投农耕文明的怀抱,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老上单于在内的一众游牧贵族,以及草原旧秩序的利益;
对匈奴单于庭掌控下的草原秩序,进行系统性的改造,则绝非一日之功,甚至都不是连续一两位匈奴单于所能完成。
最终,万般无奈之下,老上单于只能选择自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是唯一有机会的解决方式。
——覆灭汉家!
——颠覆华夏!
——把这个已知世界最先进的农耕文明覆灭,那原本第二优越的游牧文明,自然就成了最好的。
只可惜,老上单于费尽心机,突然发难,一度险些将自己的主力部队送入关中,甚至送到汉都长安城下,最终却功败垂成。
没能覆灭汉家,又无法改造落后的游牧文明体系,老上单于最终不说是含恨而终,也起码是满带着遗憾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