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居

夜读居>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79章 养不熟就煮熟(第2页)

第579章 养不熟就煮熟(第2页)

而文盲率,虽然无法直观体现出民众的道德素养,却也能从某种程度上,侧面体现民众的认知程度。

底层民众是千篇一律的文盲,能写会认者千里挑一;

再加上封建时代皆有的人口流动限制,使得底层民众往往穷其一生,都可能出不了自己所在的县,乃至自家所在的乡。

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民众的认知,其实是局限在极其狭隘的程度的。

诚然,他们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行为准则,有一套浅显易懂的思想道德认知;

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亦或是远亲不如近邻之类。

但你要是问他们:什么样的人值得信任,什么样的人应该防备,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之类?

他们大概率会回答你:我分不清好人坏人,也不知道什么人能相信;

我只知道我爹娘不会害我,我族亲不会害我,乡邻也不会害我。

至于外人——哪怕不会害我,我也信不过他。

尤其是在出远门的时候,底层民众在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几乎是完全本能的寻找亲朋好友,亦或是乡党。

哪怕到了后世,类似这样的情况也不绝于耳。

——孩子去外地上学,父母找当地的友朋亲邻托付;

——一家人外出旅游,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旧相识;

——某人入职某单位、某公司,父母首先想到的,也是‘谁谁谁的孩子也在这儿上班,你俩互相照应着’之类。

而在当今汉室,底层民众出远门,几乎只存在一种可能性。

参军入伍。

和后世大部分小国一样,如今汉室虽然算不上全民皆兵,却也有着近乎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制度。

男子十四岁开始参加冬训,磨练军事能力,十七岁开始准备应召入伍;

二十岁‘始傅’,开始承担纳税人的职责,并正式开始承担劳役和兵役,且必定会在二十五岁之前服两年兵役——一年戍卫边疆,一年拱卫京都。

这种时候,乡党的重要性,就会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大老远跑去北方边塞皇城脚下,没个人照应怎么行?

尤其战场生死之地,要是没人照应,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于是,参军入伍的士卒们,开始本能的以‘乡党’为纽带报团取暖,并对同乡抱以近乎绝对的信任。

到了战场上,接收到上级的命令,士兵的第一反应绝非服从,而是和左右的同乡战友商量:咋整?

要不要听从命令,前往某地驻扎留守原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