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居欢迎您!
夜读居 > 其他小说 > 听众讲述亲身经历的灵异事件 > 第143章 这是世上最灵验的经文,一念悟天道解千愁(只传有缘人)

夜读居www.yeduju.com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译文: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内容,因其太长,是我人为分开的。"神"这个东西属于非物质形态,所以从颜色、大小、长短、曲直、刚柔、厚薄、方圆等方面来内观这个"神"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到"神"这个东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约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则身体理智一切失衡。清静则肾水压制住心火一切处于平静,浊燥则心火过旺,肝木损而肺金伤,魂飞魄散,六神无主。

心神可通达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却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个干扰都可能打断心神的思维,所以只有在极其虚静的情况下,心神才能通达自如,这就是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永远保持"无为"的状态,心神才能一直安宁,从而保证身心不疲惫,精力旺盛。所以,"神"这种无形无名的东西,祸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

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译文:圣人之所以要确立君臣是为了要明赏罚,设官僚订法制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心不乱。人之所以难以制服,就是因为人心在动。一旦某事打动了人心,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所以说心灵是控制行动的源泉。佛教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群和尚看见风吹旗飘,于是有人说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这时慧能告诉大家,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人心在动。我认为慧能也说得不对,应该是风也动旗也动,从而引起心在动。

如果不能引起心在动,人便感觉不到风动旗动。有一例子可以证明,一次和朋友一起向车站急赶,见朋友看了一下手表,我马上问他几点了,他神情一呆说:"啊呀我忘了"。虽然他看了表,但表的时间没有打动他的心,所以他感觉不到。这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心神清静便能身心安息,当然就可以万祸不生。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动乱,包括流浪生死、沉沦恶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绪、人的爱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所以有人感叹道:"世上的人见多了,便有些淡然,淡然的是那些并不真切的情感的膺品,淡然的是那些琐碎的情感的坷垃。早已知道,今日的人们就象地上的蚂蚁,会无端生出一种忙碌,一种丰富,那柔肠百结,悉肠百结,拆开来看只不过是缠绕成团的一段空白时间。"

由于人心不齐,又有感情与欲望的纠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会也由此变得庞杂无比,这就好比牛马陷入淤泥之中,欲拨不能,只能越陷越深。这儿就引出了道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许多人解释这一观点总有点牵强附会,今天我们可以完整地来解释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后因环境影响,社会教化,眼贪色,耳贪声,口贪味,从而产生各种欲望和需求,无限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资源,使人也同样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绝圣弃智,使身心保持清静自然,人便可以减少欲望,没有欲望便没有行动,便没有纷争,从而社会安宁和谐。

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之所以传说是无为而治,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其主要敌人是洪水猛兽,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合作和帮助,所以当时能够无为而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开始"富贵生淫欲",有了欲望便有纷争,社会开始混乱,逐步走向礼治和法治。社会和我们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内观,就必须要澄清思虑,使身心保持清静才能洞察一切。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译文:

"谛观"是一边看一边仔细地辨析。人自身是从虚无中来,姻缘相会便能积聚精气,和合相生,效法天地的生成,阴阳相互作用,五行暗属其中,与四时相应。下面几句中的"华盖",不是指皇帝马车的盖子。太阳和月亮的周围因云层的折射会有一圈一圈的光圈,这些光圈被称为"日华、月华",根据云层中水份的多少决定日华月华的清晰度,其中离日、月最近的一个光圈被称为"华盖",这样一说明就比较好理解为什么眉为华盖了。眼与光明相接,所以喻为日月。昆仑也是指的泥丸宫,用头来比喻比较好理解,至于为什么发为星辰,不管怎样解释总有点牵强附会,那就不解释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为万物之灵,这已经没有什么好解释了,所以人要珍惜自己的性命,道家属于养身哲学,希望人长生而不是涅盘。通过内观自身,就可以体会到人的尊贵,如果人不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清静之身心,则必然会自欲纵行并染上各种凡尘俗物,玷污自己的身心。当你内观之后,你就会明白外物和自身谁更重要。要想守道长生,只有为善保真,而世上愚痴,忙来忙去,虽辛苦却徒劳无益。

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译文:这一段有一系列名词的解释,这些解释一定要反复体会才能理解,而且这一段比黄帝内经的解释更为详细具体。道生万物,万物皆有"命";万物产生之初所固有的禀性称为"性";(外物通过五官等触觉在体内形成的印象称为"象";)这个象被留住并为以后所参照,具有这种功能的东西称为"心";心对刚才所说的象有所回忆舟为"忆";意所形成的一种意念称为"志"。

知道的东西多称为"智",能融会贯通称为"慧";意识的核心称为"魂",使人镇静的胆识称为"魄";周身通行的是"血",保神养气的是"精";(道医认为)水谷之气称为"荣气",水谷之悍气称为"卫气";后面的"身、形、质、体、驱"概念与日常的理解没有太大出入,这儿的"众思不没谓之神"和道医所说的"两精相博谓之神"基本相通。

相离而起感应称为"灵",人身有气称为"生",神离人身称为"死",通达生死称为"明道"。"道"这个东西,说它是"有"却没有任何形状或状态,说它是"无"却又有某种情缘可以感觉得到,"道"变化莫测,对万物有神通。这种神通对于人身来说就叫"神明",藏于心,所以教人修道就是"修心",教人修心也就是修道。人身上的"道"虽然看不见措不着,但可以根据上面所说的一系列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去了解它。

人的生命本来合乎道,但由于存在各种欲望的诱惑,使人劳命伤残身心劳累,所以,人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必须用道为保护它,使人复归于清静无为。如果人终身劳碌而使生命一步一步地死亡,那么人身中本来合乎道的东西也一点一点地废弃,最终导致人身之道被废弃生命也被消亡。只有生命与道相符合,人的生命才能长生不死从而羽化成仙。人不能长寿的原因就是人不能内观于心的缘故。内观的方法不遗弃,则生命必将长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译文:人为什么会沉迷于那种不珍惜生命的恶道里呢?这是因为人有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感情,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欲望,经过不同的取舍,导致不同的追求,兹生出不同的烦恼,终于与道的清静本质越离越远。

道医讲"喜、怒、悲、思、恐"分别与五脏相对应,这便是六情六识,所谓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上面的内容绕来绕去内观思想,也就是讲的"六根清静",只不过是用道家的理论来解释。

"六欲"和"六识"是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的,六识会引起人贪图六欲,贪图六欲的同时又增加了六识的程度,从而更加剧了对六欲的贪求。("道"这个东西)也可叫"自然",也可叫"无为",也就是说"道"既无六欲,也无六识,是虚静的东西。人因为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能识别世界,而当今世界又是"花花世界",正统教育也没有及时跟上,所以人因此产生对物欲追求的邪念,从而导致各种痛苦和灾难,远离了道的根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段道家自己就有很好的解释,《老子》中很清楚地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不就是上面所说的六根到六识引起六欲吗?《老子》又进一步提出解决办法:"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译文:道是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所以没有生死,有生死的是有一定形体的万物。这就好比潮起潮落,潮水从起到落是一个生死的过程,而组成潮水的"水"却不会随之生生死死。潮水能起是因为有诸多因素(如风、深度、月的引力等)的"道",潮水落下是因为它存在的因素消失。对于人体也是一样,只要合乎道,即神、精、魂、魄、志、意等各守其位,常保持清静之心,就自然保持了道的本质,神明自然临身,人就能长生。相反,人如果有各种各样的欲念,心就不能空虚,人疲于奔命,造成身心衰竭,不能守神。这就是人想要高贵而不用道,想要富裕而不取宝,想要快速走却不动脚,想要体胖却不吃饱。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译文:人生之道关键是用心去体会,而思想也只有看懂了道的这个规律才能算通达,而心灵通达求道的难度就自然减少,从而导致更加明白事理。达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神明就驻留身体之中。如果将这个神明比作火,那么身体就可以比作卮。(卮[zhī]一般指古代古代喝酒时,那种扁平状的酒杯,这里是指油灯,形状和酒杯相似,杯内放入豆油,中间一根柱子内含绒线绳,上出头作灯芯,下入杯底以供油之需)。

《听众讲述亲身经历的灵异事件》第143章 这是世上最灵验的经文,一念悟天道解千愁(只传有缘人)(第2/3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