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居欢迎您!
夜读居 > 科幻小说 > 走进不科学百度百科 >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

夜读居www.yeduju.com

墨家还知道另一个概念——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

內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

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因此当时的墨家也已经研究出了光线的聚集原理。

不过可惜的是。

由于华夏古代科学体系不完备的缘故,在光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华夏的出彩点就不多了。

当然。

这倒不是说华夏没人研究光学,而是华夏在墨经之后,找不到一个能够被梳理成时间线的光学研究记录。

而在西方,欧几里德在反射光学一书里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对光的宏观性质进行了补充。

后来又出现了开普勒之类的研究者。

到了1621年。

尼德兰物理学家涅耳,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接着在差不多同一时间。

笛卡尔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的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

光是一种压力,在媒质里传播,并且世界上存在以太这种物质。

也这也是近代光学的万恶之源,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如今

自那以后。

光学就如同剑宗与气宗一般,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派别。

首先出现的是波动说。

如今大家公认的波动说提出者是惠更斯,但其实吧,最早发现波动说证据的是一位意呆利数学家。

此人叫做弗朗西斯科格里马尔迪。

当时他做了一个实验:

他让一束光穿过两个小孔后找到暗室里的屏幕上,发现在投影的边缘有一种明暗条纹的图像。

于是格里马尔迪便提出了光可能是一种类似水波的波动,这就是最早的光波动说。

只可惜这位数学家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由惠更斯首次完整的给出了光的定义:

光不是一种物质粒子,而是由于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

至于传播光的介质,就是被笛卡尔重新炒火的‘以太’。

再往后就是胡克扛旗,小牛提出微粒说的事儿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小牛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堪称生死冤家,但小牛对于‘以太’却并不否定。

《走进不科学百度百科》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第2/8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