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居欢迎您!
夜读居 > 其他小说 > 穿越过去见李白 > 第76章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夜读居www.yeduju.com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七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和失意的高官,多把嵩山当成了自己寻求一方乐土的好地方,成为他们隐居的首选之地。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文情怀,都是他们失意后精神上得以养息的乐园。

隐逸情结,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有着很深的渊源,文人雅士中的诗人尤其如此。

在歌咏嵩山的诗歌中,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一句是出自周朝尹吉甫的《嵩高八章》:“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现在嵩山的最高峰峻极峰,其名就是出自于此。

归隐,在唐代文人雅士的吟咏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这大概主要得益于唐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较少顾忌。大唐盛世的光芒下,嵩山的地位空前提高,许多文人雅士选择在嵩山隐居。

除了岑参、刘长卿,唐代着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孟郊,田游岩,道人元丹丘,贵胄武攸绪,还有李泌、储光羲、李渤、卢仝等都曾在嵩山隐居。如今依然可从唐代诗人们所写的众多送别诗中感受一斑。通过这些文人雅士的吟咏,可以看到对隐逸者气节情操的赞颂、期许,看到对传说得道者的追慕和颂扬,也看到一个时代的理想和风尚。

众多文人雅士在嵩山苦读、游历,是促成后世嵩阳书院的重要因素。

刘长卿抱着学而入仕的愿望,从小便刻苦学习,年少入读嵩山,避世求学,二十岁时,便开始参加科考。然而,十余年间,刘长卿一再落选,可谓是屡战屡败,以至在天宝中已被举子们推举为“朋头”。

这可不算是一个好的称号,通俗点讲,类似于当今的“超龄留级生”,有着丰富的应考经验,能服众,可以算是众多举子里的“前辈”。

十余年的陪跑,说来也甚是心酸,后来,刘长卿在《客舍喜郑三见寄》诗中这样说:

“客舍逢君未换衣,闭门愁见桃花飞。遥想故园今已尔,

家人应念行人归。寂寞垂杨映深曲,长安日暮灵台宿。

穷巷无人鸟雀闲,空庭新雨莓苔绿。北中分与故交疏,

何幸仍回长者车,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诗人多愁,但不同时期的愁苦又不同,刘长卿的第一层愁苦,便是多年困于考场的“科举不第之愁”。

屡屡受挫的刘长卿开始行干谒之事,他给当时的河南府尹、三品大员裴敦复写诗,希望得到提携,并终身以报知遇之恩,他在《小鸟篇上裴尹》诗中云:

“自怜天上青云路,吊影徘徊独愁暮。

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

岁月蹉跎飞不进,羽毛憔悴何人问。

。。。。。。

少年挟弹遥相猜,遂使惊飞往复回。

不辞奋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随后来。”

此时的刘长卿,虽满腔愁苦,却也没有怀才不遇的愤恨,“不辞奋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随后来”,或许是因为数年来,失败对于性格的磨合,相比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愤激,刘长卿在情绪处理上,又多了一些小心翼翼。

《穿越过去见李白》第76章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