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居欢迎您!
夜读居 > 其他小说 > 穿越过去见李白 > 第74章 风动落花红蔌蔌

夜读居www.yeduju.com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这些诗句,写从元稹通州来信得知通州的山川形势、荒凉景象及民俗风情、刀耕火种状况,劝慰元稹无论环境,善于自救,并感叹无人同情、无人援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时通州的环境的确恶劣,茅舍竹篱,虎蛇遍地,蛊热毒气,水蜮伤人。

元稹读了白居易诗后,把这里刀耕火种的生产落后状况、民俗风情及对朋友魂牵梦绕的思念,写进了《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中。

“哭鸟昼飞人少见,怅魂夜啸虎行多。”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这些诗句,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在通州,元稹“垂死老病”,患上疟疾,没人照顾。元稹的上司山南西道节度使权德舆于心不忍,便做媒让元稹续娶了大家闺秀裴淑为妻。裴淑是涪州(今重庆涪陵)刺史裴郧的女儿,有才思,工于诗,两人一见钟情,当时裴淑才十几岁。

他曾赴山南西道兴元府求医。潦倒困苦中,诗人只能以诗述怀,以友情相互慰藉。在通州完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乐府诗歌、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从“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到“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最后,“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这首长诗,通过一个老人之口叙述连昌宫的兴废变迁,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时期至唐宪宗时期的兴衰历程,探索了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治乱的缘由,表现了人民对再现升平、重开盛世的向往和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强烈愿望。此诗语言丰富,形象鲜明,叙事生动,笔触细腻,是“新乐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中的长诗名篇之一。

在通州,元稹与白居易酬唱之作一百八十余首。

元稹在通州,前三年任司马,后担任代理刺史七个月。他整顿吏治,出台政策,“赏信罚必,市无欺夺,吏不侵轶”。他引导百姓除草开荒,着手改变通州的落后面貌;还在南外翠屏山建戛云亭居宿,亲事农事,指挥农业生产;同时亲拟祝文三篇,在华阳观祭天气,求上苍风调雨顺、来年丰收、百姓安康。因为元稹情系百姓,政绩累累,当年通州人才对他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节”这一民俗。

随着平淮西后的大赦和元稹知己旧识崔群、李夷简、裴度相继为相,元稹在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处境逐渐改变。

元和十三年(818年),元稹已代理通州刺史,岁末转虢州长史。

元和十四年冬(819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宰相令狐楚对其诗文深为赞赏,“以为今代之鲍、谢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后,因宰相段文昌之荐,元稹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唐穆宗为太子时已喜爱元稹诗歌,此时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

数月后,元稹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与已在翰林院的李德裕、李绅俱以学识才艺闻名,时称“三俊”。

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与李宗闵的积怨爆发,埋下党争的种子。不久,裴度弹劾元稹结交魏宏简,元稹被罢承旨学士,官工部侍郎。

元和十六年(821年)春,元稹、裴度先后为相。元稹在穆宗的支持下登上相位,在唐王朝与地方军阀的斗争中,他积极平息骚乱,拟用反间计平叛。可觊觎宰相之位的李逢吉与宦官勾结,派人阴谋诬告元稹谋刺裴度,后虽查清真相,但元、裴被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

长庆三年(823年),元稹被调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裴淑不忍分别,劝元稹别去,元稹写了一首诗劝慰妻子《初除浙东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上越州。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你嫁给我时,我穷苦潦倒,如今发达了,你也成了有身份的女人,这是皇上的大恩大德呀,隆恩不报的话我羞愧难当,你还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结果,在越州,元稹又遇到了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刘采春。

《穿越过去见李白》第74章 风动落花红蔌蔌(第2/2页)